2018年27期

干旱河谷區土壤有機碳及其質量分配特征

作  者 姜廣爭,宮淵波
第一作者 姜廣爭
作者單位 海南環境科技經濟發展公司,海南海口
卷  號 46
發表年份 2018
發表刊期 27
發表頁面 137-142
關  鍵  字 干旱河谷;土地利用;有機碳;輕組有機碳;碳庫質量,
摘  要 [目的]研究干旱河谷區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有機碳及碳庫質量的影響。[方法]選取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區8種典型土地利用類型,即人工純林、退耕荒坡、農用地、經濟作物林、灌木林、人工混交林、次生林和天然林地,對其0~100 cm土層土壤有機碳、碳庫質量及其分配特征進行分析。[結果]土壤有機碳及密度均隨土層增加而遞減,但因植被類型的差異和人類干擾活動的影響,遞減程度有所不同。總體而言,土壤有機碳及其密度退耕荒地、農用地和經濟作物林地均顯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類型,而退耕荒地、農用地和經濟作物林之間無顯著差異,各土地利用類型土壤有機碳密度均值在1.35~3.03 kg/m2,平均以經濟作物林最低(1.35 kg/m2),以灌木林最高(3.03 kg/m2) ;從有機碳密度及其變異系數看,表層土壤變異程度最高,10~40 cm各層間變異程度相對表層較低但變異波動大,40~100 cm土層變異程度又有所上升,表明碳密度差異主要取決于土壤厚度;從碳庫質量看,非保護性碳庫表現出與有機碳及其密度一致遞減規律,但在0~40 cm土層各土地利用類型非保護碳庫均呈快速下降趨勢,尤其在0~20 cm土層,除農用地呈小幅上升外,其他土地利用類型土壤輕組有機碳在該層均大幅度降低,變化幅度最大的是人工純林(78.45%),最小為經濟作物林(7.28%)。在60 cm土層以下,輕組有機碳含量差異很小,灌木林地則在整個剖面中碳庫質量最低。[結論]該研究為我國干旱河谷區科學調整土地利用方式、增強土壤碳吸存能力提供參考。
附  件 干旱河谷區土壤有機碳及其質量分配特征
注:若需下載,請右鍵單擊另存
點擊關閉

在線客服

服務熱線:0551-65160973

二維碼

m ww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