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 者 | 王寶生 |
第一作者 | 王寶生 |
作者單位 | 黑龍江省七星泡農場,黑龍江嫩江 |
卷 號 | 43 |
發表年份 | 2015 |
發表刊期 | 20 |
發表頁面 | 50-54 |
關 鍵 字 | 玉米;“粒稈兩用”;種植模式;莖稈含糖量;產量 |
摘 要 |
[目的]通過種植方式與密度互作提高玉米群體生產力,為寒地地區玉米“粒稈兩用”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。[方法]以寒地高淀粉玉米(鄭單958)為試驗材料,通過對不同種植模式下的玉米產量、葉面積指數、光合性能、干物質積累以及莖稈含糖量等因素的分析,得出黑龍江寒地高淀粉玉米“粒稈兩用”最適的種植模式。[結果]大壟雙行覆膜(C1),在較高密度下因其保水和保溫等因素影響,更有利于改善群體冠層垂直結構,延長葉片功能期,提高玉米群體葉面積指數,使玉米群體光合速率和葉綠素含量升高,構建高光效生產體系,促進庫源協調發展,增加光合產物的干物質積累,提高玉米穗長、穗粒數和千粒重,最終提高玉米產量和莖稈含糖量;相關分析表明,產量與莖稈可溶性總糖含量呈不顯著負相關關系,所以莖稈含糖量的提高不會影響產量;通徑分析表明,葉綠素含量和單株干物重對單株莖稈可溶性總糖影響較大。[結論]結合子粒高產和莖稈高能兩方面因素,采用大壟雙行覆膜種植方式和90 000株/hm2的種植密度是高產、穩產的最優配置。 |
附 件 |
寒地高淀粉玉米“粒稈兩用”種植模式研究![]() |
注:若需下載,請右鍵單擊另存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