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 要 |
隨機選取北海、東興、防城港和草潭4個地理群體施氏獺蛤(Lutraria sieboldii)樣本,測量殼長(LS)、殼寬(WS)、殼高(HS)、前緣長(LE)、后緣長(LT)、殼厚(TS)、總重(WT)、軟體重(WM)、殼重(WSW)。測量數據校正后,采用形態指標變異分析、單因素方差分析、聚類分析、主成分分析和判別分析5 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對4個群體的形態差異進行分析。結果表明:草潭群體的貝殼殼型相對較圓,而防城港群體殼型相對較扁,4個群體的殼長均偏向一側生長且偏后側的程度較大,4個群體間的分化程度尚未達到亞種差異水平。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揭示,4個群體之間形態差異顯著。經過主成分分析可知,主成分1的貢獻率為47.861%,主成分2的貢獻率為17.252%,主成分3的貢獻率為14.090%,累計貢獻率為79.203%。根據主成分得分構建主成分散點圖,發現北海群體、草潭群體和東興群體之間具有高度相似性,而防城港群體與其他3個群體的差異較大。聚類分析結果表明,北海、草潭和東興3個群體匯聚成一個分支,防城港群體獨立成為一個分支。判別分析結果顯示,判別準確率P1為87.18%~100%,P2為84.85%~100%,4個群體的綜合判別率(P)為94.57%。4個群體間的形態差異真實存在,北海群體、東興群體和草潭群體3個群體之間差異較小,防城港群體則與其他3個群體間差異較大,4個群體之間形態上出現的差異可能與群體間的基因交流、所棲息的生態環境以及人為的一些養殖開發活動有關。分析北部灣沿海4個不同地理群體施氏獺蛤的形態差異,可為其種質資源的保護以及優良品種選育提供參考資料。 |